匠人匠心 创新宜宾-XX市技能人才建设工作综述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
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强国、技能强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始终把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技能人才队伍,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25.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万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8人、天府工匠荣誉称号1人、四川省技术能手19人、“宜宾工匠”称号10人、宜宾市有突出贡献技师118人、宜宾市技术能手218人。
一、精心用才:以产聚才以才兴产
宜宾市坚持把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强市之基,坚持“人城产”的营城逻辑,以建设“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业宜居”的新型产业功能区为重点,深入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发展能级。2021年宜宾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3000亿元,连续3年增速位居全省第一。2021年宜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80平方公里,5年间将近大了一倍。宜宾市2021年末常住人口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增长1.62万人,增量在全省仅次于成都市。
技能人才是宜宾入围中国城市GDP百强、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的重要基础。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在宜宾强势崛起,离不开一支越发壮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2022年宜宾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高标准建设高职园,推进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整体迁建和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省级“双高计划”院校;积极申建宜宾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宜宾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力争全市中高职生达8万人以上。
为全力打造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宜宾市支持重点企业建立职工培训中心,开展补贴性职工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积极推行《宜宾市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办法》,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模式,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初、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撑。
抢抓成功创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机遇,宜宾组建产教联盟3个、职教集团(联盟)8个,把技能人才“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丰富产教融合载体,支持在宜高校联合市内企业、重点单位,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四川实训中心、产教融合园区等重大平台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区域生产性实训平台集群。3年技能提升行动,全市共开展各类补贴性培训14.41万人次,支出补贴资金11986.4万元。
二、悉心育才:职业教育前途广阔
8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当日在天津开幕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新近出台的《宜宾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紧密对接我市现代工业产业、现代农业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专业体系,重点支持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终端、新材料等领域紧缺专业建设。在支持技工院校提质增效方面,“支持省级示范及以上中职学校创建技师学院”,“支持技师学院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扩大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培养规模”,“落实技师学院高级工和预备技师培养生均拨款与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同等待遇。”
2002年,宜宾市政府统筹整合全市中职教育资源,5校合并组建了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2014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9年,省政府批准设立宜宾技师学院,是全省唯一获批设立技师学院的公办中职校。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教名校,学校开办了智能制造、汽车工程、信息工程等六大类36个专业,在校学生9千余人。目前,宜宾技师学院与宁德时代(四川时代)、极米光电、比亚迪、西门子等企业专业共建;聘请清华大学陈红旭(汽车工程)博士后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冯珂(智能制造)硕士专家领衔指导专业建设;与五粮液普什集团、长城汽车等20余家企业共建专业教师培训基地10个、产教融合校外实训基地15个;为五粮液集团培养技能人才5千人以上,为三江新区智能终端企业输送技能人才3千人以上。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牛鼻子”。当前,宜宾市大力支持以院校承载、企业参与模式,建设含有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培训等功能的综合基地,构建产业发展“蓄水池”和“蓄电池”。从职业技工院校、普通高校、中高职院校、民办培训学校、企业培训中心,遴选师资力量强、教学设备好、办学质量高的机构,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目前,全市有定点职业(技工)院校13个、民办职业培训学校34个、企业培训中心5个。
三、细心选才:以考识才以赛引才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对激励引导人才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创建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宜宾市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评价、考核机制,全面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目前,全市已备案宜宾五粮液集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宜宾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6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批准四川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5家第三方评价机构在宜宾设立考点,评价工种覆盖与我市经济发展、民生幸福息息相关的50余个工种。
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是针对可就业的最小技能单元的岗位需求,对从业人员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的综合性水平规定。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下,宜宾市组织宜宾学院等相关单位编写了《宜宾燃面制作》《竹根制备》等7个地方特色鲜明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宜宾市还加强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有效提升了考核工作效率和质量。目前,全市已有2.34万人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即将在宜宾开赛的第五届“四川工匠杯”暨四川省第一届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汇聚各类技能高手同台比武,为展示四川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和技能人才风采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顺应国家“双碳”战略发展目标和宜宾打造“世界动力电池之都”宏伟蓝图,大赛增设了新能源汽车赛项。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需求,量身定制了“技能人才招聘会”,组织了20家宜宾本土企业参加现场招聘,不少于100家成渝地区优质企业参加网络招聘,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以赛聚才、以赛引才的平台。
四、真心爱才:技高一筹礼厚一分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宜宾市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精气神,形成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为培养造就支撑“宜宾制造”“宜宾创造”的能工巧匠和高素质产业人才,宜宾市相继出台了《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意见》《推进“人才展翼工程”加强本地人才培育扶持的实施办法》,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一次性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补助。对新认定的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全市现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3个、市级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3个、省级5个、市级31个。